昆布饭团
2014年10月3日 18:57
关注

2002年的体育界还有一件大事,姚明进了NBA,然后在接下来长达8年的时间里,足球在中国第一运动的地位开始动摇了,好多年轻人因为姚明喜欢上了篮球。

评论
收藏
更多
4年一次的世界杯虽然能在某个夏天缓解人们不断变快的生活节奏,但近些年深深的感觉到,足球在人满为患的城市里开始消失了,大概想去踢球的人还是有的,但场地实在太少了。
0
0
但那届世界杯,最火的,不是卡纳瓦罗,不是齐达内头顶马特拉齐,而是黄健翔,“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!”。因为那次著名的“意大利万岁”,记得当时新周刊在采访黄健翔之后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:21世纪前10年的中国足球,最大成就不是踢进了世界杯、不是女足、不是CCTV5、不是俱乐部不是联赛、也不是成千上万的球迷,而是出了一个黄健翔。“意大利万岁”的解说词后来被各种恶搞。
0
0
老球迷都有同感,06年世界杯相对是星光黯淡的,出彩的都是齐达内、卡纳瓦罗那批30岁以上的老将,当时还是新星的C罗、鲁尼统统都是配角。
0
1
当时央视请来了一个叫沈冰的女主持,真是挺新鲜的一件事儿。世界杯的魅力就是有这么大,阿根廷小组赛出局,看着偶像巴蒂泪别赛场,铁杆白岩松把自己关了起来,据说是写了上万字来回忆自己的大学时光。他从82年开始支持阿根廷,他说自己的青春结束了,然后给儿子取了个小名叫“巴蒂”。
0
0
2002年的体育界还有一件大事,姚明进了NBA,然后在接下来长达8年的时间里,足球在中国第一运动的地位开始动摇了,好多年轻人因为姚明喜欢上了篮球。
0
1
从中国体育的角度说,1994年真的很有纪念意义,甲A联赛是从那一年开始,NBA总决赛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在央视转播,而且还和世界杯的时间撞了车。当时周围就有人这么干:从晚上11点连看三场世界杯到第二天早上7点,睡上两个小时,9点多起来再看NBA总决赛直到中午。记得当时有一批美国记者去采访尼日利亚队,他们没有问足球,而是打听奥拉朱旺在祖国的情况,因为大梦当年曾是尼日利亚少年队的门将。
0
0
90年代初,街头巷尾忽然开始流行“追星”,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疯狂的迷恋上一个扎马尾辫的意大利人,所有中国人对于那届世界杯的回忆都定格在了那个画面:一边是低头不语的巴乔的背影,一边是跪地庆祝的塔法雷尔,那大概是现代足球百余年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一个瞬间。04年的时候,巴乔退役,那本《天上的门》可比贝克汉姆的自传畅销。感觉直到今天,中国球迷再也没有像当年对巴乔那样,呵护膜拜过任何一位足球偶像。
2
2
那届世界杯的主题歌“意大利之夏”在学校里特别流行,文艺汇演的时候,几个帅哥连唱带跳的,瞬间迷倒一片女生。
0
0
如果回忆多年的球迷生涯,大概只有1990年的那个夏天是最无忧无虑的。
0
0
1985年5月19日,国家队在工体1-2输给中国香港队,最终无缘世界杯,这大概算得上是中国足球未来几十年噩梦的开始吧。记得后来听人说,香港队球员事后每人分了一万多港币的奖金,相当于中国球员十年的工资,中国球员除了满肚子的愤怒,嫉妒的眼睛都绿了。
1
1
中国第一代的铁杆球迷,基本都是那一年出现的,电视台放了几十场世界杯,鞍山钢铁厂的电工李文钢,便是因为意大利金童罗西的走红,干脆把自己的名字也给改了。这个“中国罗西”后来辞了工作离了婚,开始了足球的“万里长征”。(图为中国罗西)
0
0
1982年世界杯时,街上十万人口只有一块标准足球场,没有草坪,没有看台。每次踢比赛,周围满满当当都是人,甚至不远处的电线杆上爬的都是人。大多数都是坐在自家的板凳上,端杯茶,叼根烟,欣赏着,吼叫着,谩骂着。那时,如果能踢得一脚好球,办起事来也比其他人容易。同样,球踢的好的孩子绝对没人敢欺负。
0
0
父亲说,那年,他在工会的会议室里和十来个弟兄围着一台9寸黑白电视机看了一场世界杯决赛,当时画面里除了漫天的纸片,他们记住了一个脱缰野马似的阿根廷人,那个长发男人成了他们那个年代最大的腕儿。那人不叫克鲁伊夫,也不叫贝肯鲍尔,叫肯佩斯。
0
0
第4名,1976年3月《The New Yorker》。一张用彩色蜡笔画的纽约城,画的视角是从第九大道的空中往西看,你可以看到哈得逊河(the Hudson River)、新泽西州(New Jersey)、堪萨斯(Kansas City),然后是太平洋和日本。封面作者是Saul Steinberg,名字叫作“View of the World from Ninth Avenue”(从第九大道看到的世界)。这个封面被无数次的复制和模仿,每个城市都想要一个自己的版本,Stei
0
13
第5名,1969年5月《Esquire》。Andy Warhol给大众文化留下令人惊叹的影响,至今仍然是流行文化的灵感来源。封面上Andy无助地掉在金宝番茄酱罐头中无法自拔,标题是“The final decline and total collapse of the American avant-garde”(美国先锋派的最终衰落和全盘崩溃)。
0
1
第6名,2001年9月《The New Yorker》。纯黑中世贸双塔的暗影。
0
3
第8名,1966年10月《Esquire》。封面的标题是一句越战士兵的话:“Oh My God - We Hit a Little Girl.”(上帝啊,我们打中了一个小女孩),作者John Sack,是《Esquire》的随军记者,跟随一个刚到越南战场的步兵师参加第一场战斗。这篇3万3千字的文章,迄今保持着《Esquire》最长文章的记录。
0
0
第9名,1992年9月《Harper’s Bazaar》。这期封面的模特发型、着装古典,大片的空白区域和变形倾斜的字母是典型的Baron风格,标题“Enter the Era of Elegance”(进入优雅时代)是向三、四十年代任《Barzaar》艺术总监,同样来自巴黎的Alexey Brodovitch致敬。
0
1